×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Live fast, Die young
| |
很久没有操刀写这种东西,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从何写起,所以我诉诸胡言乱语。就是很随性的那种,你懂的。要不然我真的会什么都懒得写的。你就纵容我一下吧。行吗!!(跟谁急呢?)
有趣的是,(哦杰克,这是翻译腔吗,我想是的,你这个愚蠢的小土豆)在随机地无意识地挑选和观看电影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巧合。比如某天我连看了三部电影,每一部里面都唱起了《I'll Survive》。诸如此类。而这次发生的巧合是,这个周末看的两部封面看起来都不会有此联想的电影,居然都很嬉皮很嬉皮。而我很钟爱嬉皮。 (此前,N是有觉得大吉岭的DVD封面很劲很嬉皮,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大吉岭和瞪死羊都是冷片。基调我都觉得很合心意的。大吉岭更像M*A*S*H*,就是看完以后虽然觉得真好笑啊,但还是会有点蛋蛋地哀伤的那种。瞪死羊其实烂尾了,也就是两个贱人花样滑冰的那种程度吧。(当然伊万一觉醒来找不到克鲁尼的那个段落还是着实把我们笑了一遭。) 啊其实我是要说大吉岭的。那么不说瞪死羊了。 (如果继续这样随性地写下去还有人要看吗?) (哦不亲爱的亚历山大,在我看来这个应该仅仅是为了你而写的) 好吧。 这部电影的导演叫Wes Anderson,除了大吉岭,我就看过他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但是目前我很想看他的其他几部电影(分别叫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The Royal Tenenbaums, Rushmore,听名字就很劲的不是吗,而且他御用的是Bill Murphy) 好吧。 大吉岭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全片在印度拍摄完成,他们请了当地有名的画家给火车内外都画上很local的纹样,片尾的making里面工作人员很珍惜地带着镜头仔细拍摄了画在车皮上的画,真个漂亮,只是在电影里没怎么拍就是了。my point is,这部片的美术特别好。看到making里导演的身姿以后我了然了,他在黄沙滚滚的现场穿着一看就很不方便的白西装,而且是全套白西装。你明白吧?脖子上还绕着灰灰的围巾的那种穿法。 2、主演的这三个演员,一个很意大利人,一个很南美(蓄须时),一个很美国。但是他们演的是三兄弟。全片他们都没怎么笑,而且对话是fever小组的风格,就是,四六不搭,就是,各说各的各想各的,但是,这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我喜爱的冷效果。 3、在这个松散的故事中,有一条很明确的绳子从头拉到尾,但是绳子里面还藏着一根光缆。这就像张爱玲写的“水龙头流出来的水里,有一股热热的芯子。”是这样的道理。 4、有很多的细节,导演的意思是“注意到了固然很好,注意不到也不影响观看,关键是我好想在那里放一个深绿色的盒子!其实就是为了好看你明白吗!”就是这种腔调。双引号里的内容是个比喻,别真去电影里找绿盒子啊我的尼日利亚小傻驴。 5、视觉效果很猛烈,但是故事很恬淡。感情不动声色地转了方向,像是彼此抬头眨眨眼睛就能明白的微妙,讲也讲不清楚,可大家都明白。说实话我还满感动的。 写到这里我想去豆瓣看看大家都写了些什么……因为到此为止我基本上把想说的话都说了。等等……好看完了,他们没什么特别的见地,只是比我写的更规范一些。 唔。还有一些零碎的感想如下: 三根羽毛这个段落,稍微有点弱。 小盆友落水之后,他们去跟孩子的亲人见面,一直到他们帮他们拦车离开的那一整段,非常精彩。 很多台词都写得特别好。 i.e. ——What's wrong with you? ——Let me think about it. And I'll tell you next time I see you. or ——I love you. ——I don't care. 嗳还是得结合剧情来看。 能看到大吉岭我很高兴。 PR | 俺
HN:
冥王星
自己紹介:
剩下只需要耐心等待。
声
|